天才一秒记住【全本小说】地址:2bqb.com
但不管是哪家银行,都是等春暖花开之后,方能将银子交付。?? ???.ranen`
亏得醇亲王一再向慈禧太后保证:“款子一定可以借成。只是洋人办事,一点一划,丝毫不苟;所以就慢了,反正年前保证取到,绝不会误了工期。”方始作罢。
东挪西凑,颐和园工程总算如期完工,前后耗银逾千万两。
仅海军经费就挪用八百六十万两之巨,其中海军衙门收到各省的海防捐银一百六十八万;海军巨款息银四十多万;海军衙门的所谓“闲款”五十多万;海军经费正款二百多万。
加上三海工程,总计挪用海军衙门经费一千三百万两!
北洋海军的七艘主力战舰:定远、镇远、济远、来远、致远、靖远的购置费用约为七百多万两。
慈禧太后为大修楼台殿宇所挪用的海军经费,足可以再增加两支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。然而,在此期间海军衙门却未购置过一艘新舰!
为一己之私利,置海军建设于不顾,这就为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埋下了祸根!
六月初五,皇帝奉慈禧太后移居宁寿宫,因为三大殿及东西六宫各处的沟渠,要彻底修理之故。宁寿宫在大内最东面,乾隆三十七年开始兴修,预备归政以后,作为颐养之处,一直修建了十四年才落成。
占地约当整个内廷的四分之一,其中规模,完全仿照内廷各正宫正殿。大门名为皇极门,二门名为宁寿门,等于乾清们,门内皇极殿,规制如乾清宫,殿后的宁寿宫,跟坤宁宫一样,也有祭神煮肉的大锅,吃肉的木炕以及跳神的法器等等。
宁寿宫后门是一条横街,正中一门叫做养性门,门内养性殿,跟养心殿相仿,所不同的是有奉佛的塔院与坐禅之处,现在作为皇帝的寝宫。
慈禧太后所住的是乐寿堂,在养性殿之后,原是高宗的书斋。此外还有三友轩、颐和轩、随安室、如亭、导和养素轩、景祺阁等等亭台楼阁。
景祺阁之后,就是宁寿宫的后门贞顺门,有三间宽的一个大穿堂,还有一口极深的井,井水甘冽非凡。
这座宫触发了慈禧太后的许多想象,一几一椅,一草一木,都使她想到,是当年高宗归政后,盘桓摩挲过的。八十多岁的太上皇,五代同堂,五福骈臻,虽说是天下第一位福气人,然而头童齿豁,想玩也玩不动了。
不如及今未老,早早归政,可以多享几天清福。
因此在移居宁寿宫的第六天,便打定了主意,这天召见醇亲王,特地传谕,皇帝也入座。
这是极大的例外。由于醇亲王与皇帝是父子,礼节上有所不便,所以召见醇亲王时,皇帝向不在座。
这天忽然在养心殿相见,醇亲王一时有手足无措之感,不过稍微想一想也就不碍,皇帝虽坐在御案之前,而慈禧太后却坐在御案之后,醇亲王跪在儿子面前,只当跪在慈禧太后面前就是了。
“皇帝今年十六岁了,书也读得不错。”慈禧太后说道:“哀家想明年正月里就可以亲政了。让哀家也歇一歇。”
醇亲王大为诧异,不知道慈禧太后怎么想了一下,会有此表示?
这是不容迟疑的事,醇王立即跪了下来,高声说道:“请皇太后收回成命。”
然后便一面想理由,一面回奏:“时事多艰,全靠皇太后主持,皇帝年纪还轻,还挑不起这副担子。再说,学无止境,趁现在有皇太后庇护,皇帝什么都不用烦心,扎扎实实多念几年书,将来躬亲庶务,就更有把握了。
照臣的想法,皇帝亲政,至早也得二十岁以后。请皇太后为社稷臣民着想,俯从所请,想来皇帝亦感戴慈恩。”
他说到一半,就已想到了一个主意,所以膝行而前,接近皇帝,此时便拉一拉龙袍,指一指地上,示意皇帝跪求。
皇帝正在困惑疑难之中。慈禧太后的宣示,在他亦深感意外,然而他并未想到应该请“亲爸爸”收回成命。从小养成的习惯,凡有慈命,只知依从。
所以听慈禧太后说要归政,心里惴惴然、茫茫然地有些着慌,怕自己一旦亲裁大政,不知如何下手?
等听见醇王的回奏,才知道自己错了,但却不知应作何表示?现在是明白了,要跪下来附和醇王的说法,力恳暂缓归政。
于是他站了起来,转身跪在御案旁边说道:“醇亲王所奏,正是儿子心里的话。儿子年轻不懂事,社稷至重,要请亲爸爸操持,好让儿子多念几年书!”说完,磕一个头,依然长跪不起。
“你年纪也不小了!顺治爷、康熙爷都是十四岁亲政。”慈禧太后转过脸来,对醇亲王说:“垂帘本来是权宜之计。皇帝成年了,哀家也该歇手了。你们也要体谅体谅哀家的处境才好。”
“皇太后的话,臣实在汗颜无地。总是臣下无才无能,这几年处处让皇太后操心。目前政务渐有起色,正是由剥而复的紧要关头,总要请皇太后俯念天下臣民之望,再操持几年。”
“哀家的精力亦大不如前了。”慈禧太后只是摇头,
“好在皇帝谨慎听话,如果有疑难大事,哀家还是可以帮他出个主意。至于日常事务,皇帝看折看了两三年,也该懂了。再有军机承旨,遇到不合规矩的地方,让他们仔细说明白,也就错不到那里去的。
总而言之,这件事哀家想得很透彻。你跪安吧,哀家找军机来交代。”
醇亲王无法再争,他为人老实,亦竟以为无可挽回,所以一退出养心殿,立即关照太监分头请人,御前大臣伯彦讷谟诂与克勤郡王晋祺,庆王奕劻和三位师傅翁同龢、孙家鼐、孙诒经到朝房来议事。
被请的人到了五个,伯彦讷谟诂已经回府。醇亲王说了经过,问大家有何意见?
两王面面相觑,因为不知道醇王的意思如何,不敢有所表示。
翁同龢却是看事看得很清楚,为醇亲王着想,应该再争,所以开口说道:“这事太重大!王爷应该带领御前大臣,跟毓庆宫行走的人,见太后当面议论。”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