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本小说

第105章 拼音 (第2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全本小说】地址:www.2bqb.com

普通话发阴平(一声调)的,陕西话都念轻声;

普通话发阳平(二声调)的,陕西话仍读阳平;

普通话发上声(三声调)的,陕西话发去声;

普通话发去声(四声调)的,陕西话发阴平;

普通话的妈、麻、马、骂,在陕西话里读成吗、麻、骂,妈。

陕西话因为没有上声(三声调),发音不需要拐弯,所以讲起来格外生冷犟倔。

孙一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,很快就学会了用陕西话同明朝人无障碍交流。

孙一发现,类似的规律,也存在于山西话和明朝官话。但是陕西话、山西话和明朝官话之间的声调又不相同。

有意思的是,孙一用陕西话、山西话或者明朝官话读古代诗词,有种阴阳顿挫的感觉,用普通话读就听上去不伦不类。

贾道士一针见血的指出,力德尔爷的家乡话——“普通话”,失去了诗词中的平仄对应!

平指平直,仄指曲折。用孙一能理解的话说,平声就是后世的一声调和二声调,仄声就是其余的声调,除了三声调、四声调还有一种后世已经消失的入声。入声在孙一听来,就是以短促的p(b)、t(d)、k(g,h)结尾的音。比如后世的“越南”一词的英文“Vietnam”,第一个音“Viet”中的t音,象被吃掉了一样。入声在山西话中大量存在。

平声读起来轻缓,仄声读起来重疾,形成了中文特有的顿挫感,古代的诗词歌赋甚至人名,对平仄都很注重。

比如五言绝句,一定是

平平仄仄平(韵)

(仄)仄仄平平(韵)

(仄)仄平平仄

平平仄仄平(韵)

明朝的官话和方言,无论声调变化,平仄都是不变的,而后世的普通话在转音的过程中失去了平仄对应,所以读起诗词来很别扭。

孙一用普通话背诵了一首后世知名的《沁园春——雪》,请贾道士点评。贾道士评道:“没有一句通顺!沁园春乃双调一百十四字,前阕四平韵,后阕五平韵,一韵到底,起手仄仄平平,仄仄平平,仄仄仄平……爷且听我这阙沁园春:”

“孤馆灯青,野店鸡号,旅枕梦残。渐月华收练,晨霜耿耿,云山摛锦,朝露漙漙。世路无穷,劳生有限,似此区区长鲜欢。微吟罢,凭征鞍无语,往事千端。

当时共客长安。似二陆初来俱少年。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,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。用舍由时,行藏在我,袖手何妨闲处看。身长健,但优游卒岁,且斗尊前。”

贾道士摇头晃脑用陕西话背诵一遍,换成明朝官话又背一遍。

最后不忘总结:“爷你听听,无论是方言和官话,都有平仄的韵味!”

贾道士的明朝官话,孙一听起来同后世的南京话很象。

后世的官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,孙一不由地问道:“现在的北京,讲的是你说的官话吗?”

贾道士回答:“成祖建都北京,从南京迁了四十万居民,比北京土著还多,如今的京师讲的当然是官话。”

孙一信服了,怪不得后世有人说普通话是“满清”化的语言,并不适合中文。

贾道士建议,如果注音调的话,不要拘泥于方言细节,大可只表明平仄即可,孙一给贾道士点了一个赞!声调问题一下子变简单了,不注明的就是平声,在原音上加个点就是仄声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新书推荐

大帝刘协 奔宋 战神王爷狂宠倾城医妃 穿越种田之富贵荣华 绝色刺青 重生在三国 大汉同意你改革,没让你推翻自己